从疫情前我和爸妈去北海道玩到之后的每一次稍微长途一点的旅行我都说要写点游记,结果都没写。 我从中获得的教训就是,do it now or never。 脑海里面清晰的记忆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一点变得模糊,最后连照片都埋没在了这台或者那台手机里面。 姜老师说得好,拍照不是为了现在去看,是为了以后回来看的。 游记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ARN - VBY
去哥特兰岛拢共就两个办法:飞过去或者游过去坐船过去。
夏天的轮渡一般都比较贵而且需要三个小时,所以我们选了稍微便宜一点的飞机。
现在飞Visby的航点实际上只有三个:斯德哥尔摩阿兰达(SAS/Norwegian)、赫尔辛基(Finnair)和特罗尔海坦(BRA)。
每天大概有10个航班飞抵/离开Visby。
由于较低的需求,几乎所有的飞机都只在机场停留40分钟左右:前一个航班到达并下客之后,下一个航班的乘客就已经在飞机外面等着马上要上去了。
飞机在起飞前和着陆后也几乎不完全按照滑行道走,而是用最短的距离滑行进跑到然后在跑道上掉头;也是有趣。
从阿兰达起飞之后,如果坐在左边靠窗位置的话很快就可以看到哥特兰岛了:
哥特兰沙岛
哥特兰Fårö岛
先看见的是哥特兰沙岛,然后更大的就是我们要去的Fårö岛了。 我也算是第一次坐这么短的航班,在平飞了10分钟不到后就广播开始下降了。
Ire附近
虽说哥特兰岛是平的,但是有些地方的海拔离海平面也还是有些距离。 这是哥特兰岛西岸的海岸线,可以看出来有不少地方是悬崖而不是沙滩。 我们第一天住的地方就在图中间偏右上的房子群里面,属于Ire。
哥特兰岛有不少农业用地,从空中看下去都是条条块块的。 从种植业到畜牧业都应有尽有,这也给Visby增加了贸易的需求(甚至导致了一场内战)。
回来翻照片的时候才发现,Visby机场竟然是个军民合用机场。 我估计现在并没有瑞典空军常驻,但是机场的一侧有两个小型机库和一架已经锈迹斑斑的军机(可能是Saab 37 Viggen)停在那。
第一天
骑车?骑什么车。 落地下午4点左右,折腾到市中心取了车之后就5点多了,当然先吃饱了再出发。
小红书启动之后找到了叫Bakfickan的海鲜餐厅,据说鱼汤比斯德哥尔摩的还要好吃。 我点了个青口蛤蜊汤,有海鲜吃总比没有好,所以我吃得还挺开心。 不过真要说的话,波罗的海还真是没有好的海鲜,这个青口的大小就是平常在斯京能买到的大小,蛤蜊还没有几颗。 我们当时觉得这可能是整个旅行吃得最好的一顿了;现在看来可能没啥错。
吃完歇会就出发;我们第一天晚上住在离Visby 30公里远的Ire,所以还是要马上骑一段距离的。
路上走走停停,路上看到有趣的就拍拍照:
有马,有羊,有牛,有猫。 最后的那只牛特别警觉,我骑过去的时候它在悠闲地吃草,我一停下来它马上抬起了头,掏出手机之后马上转过来看着我。 拍完它之后我赶紧跑,生怕再过会它过来顶我了。
骑车本身还是挺舒服的。 从Visby出来之后有很长的一段路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上下坡稍微多了一些但是不用考虑车的问题。 后半程我们走的是149公路,有一些车但是不多。
晚上住进了STF Ihre Gård的小木屋。 房子本身不大,但是有四个床位(上下铺),也带一个小的厨房。 浴室和厕所是公共的而且很远,甚至可以骑车去。
Ire是我们落脚的最小的…镇?村?好处是我觉得这是自然风景最好的地方,周围都是树,晚上也很安静。
第二天
今天50km! 是最辛苦的一天了,要直接从Ire骑到最北边的Fårö岛。
前半段我们仍然沿着149骑行,就没什么特别的。 一路上倒是看到不少这种碑,挺大一个矗在路边。 拍了一张,回来看才发现这是瑞典的皇家里程碑石。
很明显上面写着”4 MIL (I?) FRÅN VISBY”,距离Visby 4里。 这个里不是英里,而是瑞典英里,1 mil = 10 km。 所以我们那个时候距离Visby 40公里也是合理的。 GPT说18-19世纪瑞典国王推动了全国道路系统改造,其中之一就是每1瑞典英里立一块石碑以指示距离。
再往前就到卡珀尔港(Kappelshamn)了。 在这里我们顺着149公路转向南,绕过海湾再转头向北继续骑。 虽然说这是一个港,我们并没有发现大型的港口。 只是一些小的游艇停在这里;以前有海运石灰石和木材需求的时候确实会有货运船,但是现在应该已经没有了。
在这里我第一次明显地看见了哥特兰岛的标志:一只白白的绵羊。 哥特兰岛是瑞典最著名的养羊区,以哥特兰羊(Gotlandsfår;一种中小型卷毛灰色羊)著称。 我们其实在骑到Ire之前看到过一群哥特兰羊,颜色和毛发都非常独特。 可惜当时想着骑到了之后再去拍照,结果大家都忘记这事情了;也是旅行常有的情况。
我们后来还买了一个明信片,上面是这么写的:
På Gotland heter får inte får Nej, får heter lamm och lamm heter lammungar …och de som inte förstår det här kallas fårskallar.
GPT翻译:在哥特兰,绵羊不叫“får(羊)” 不,羊叫“lamm(羔羊)”,而“lamm”叫“lammungar(小羔羊)” ……而不懂这套说法的人,就被叫做“fårskallar(笨蛋)”。
(fårskalle 是瑞典语中 “羊脑袋” 的意思,但也是一种调侃“笨蛋、没脑子”的俚语)
幸好不是羊眼圈。
另外常见的是仲夏节的仲夏柱;距离仲夏节已经过了快一个月了,柱子也还矗立在岛上:
虽然柱上的叶子都黄了,但是还是可以马上想到仲夏当天活动的情况。 当然也是因为这活动一直都是这么几个步骤。 不过夏天倒是多蚊虫。 在北欧的蚊虫=苍蝇和蜜蜂;依稀记得在澳大利亚也是这样的。 路边的牛尾巴就从来没有闲过,一直在甩着拍打来赶走苍蝇。 我们的手也差不多,得挥来挥去;要是想在骑车的时候谈笑风生还得承担今天摄入额外蛋白质的风险。
看见这堆刚刚被剪毛的羊就意味着好日子结束力(bushi)。 这个羊场在I 690和一条乡间小路的岔路口上;I 690从这里向北绕过Bästeträsk湖,而乡间小路则向西并在不远处再次分岔,一条向西北、一条向西南。 我们的行进方向是西南,但是西南向的这条路非常小而且都是石子路,所以在这里的骑车速度是很慢的。
大概是这种意思
我甚至在这条路上卡了一次挡,然后尝试一档起步但是太用力蹬了导致链子掉了。 后来我发现因为这个自行车是1x8的挡位,前面的牙盘位置对应的是飞轮的6档。 这意味着低档位的时候由于牙盘和飞轮的错位,链条是相当不平行的。这个时候用力蹬加上地面带来的较大阻力会使得掉链子的风险增加。
好在这段路不算长,就算是手推也应该不超过半个小时。 在邦厄附近接上了148之后就又很好骑了;再骑上两公里之后就到了哥特兰本岛与Fårö岛连接的地方,Fårö渡口。
Fårö岛并没有桥与哥特兰主岛连接,所以所有的交通都靠下面的船来实现:
两个简易的码头、三艘黄色的船就是这条交通线的全部了。 Fårö岛人最多的地方距离Fårö的码头还有18公里,所以上岛的人多数都是开车上的。 摆渡船上有四条车道,可以容纳20-30辆小汽车。 行人和自行车则需要被限制在一侧的红色区域里面。 这个区域比较窄,刚好能横着停下一辆自行车。
这其实是返程的时候拍的,但是是唯一一张拍到了红色区域的照片了
“海峡”的宽度只有1.3公里,所以摆渡船的行驶时间也只有6分钟。 或许是因为这个,也或许是因为瑞典的道路都不收费,这个摆渡船也是免费的,到码头排队就能上了。
我们排在最前头等船的时候后面来了另外一辆自行车,好像还差点碰到我了。 停下来之后上面的小哥就恭维了一下我们的车然后开始聊天。 他说他是在斯德哥尔摩读理科,但是现在在艺术学校做电影方向的工作。 听到我们是天文方向之后,他问出了一个我很久都没听到但是又算合情的问题:你们为啥在斯德哥尔摩上学/上班而不是在基律纳? 那当然是一通解释了,什么我们能远程观测啦,不需要天天都去观测啦,天文学是一个CS的学科啦(这句话我没说出来)。 现在想想可以再加个理由:你们基律纳那冬天别说天气了,天天都有极光,对俺们有影响、俺们是不喜欢滴。 当然也是这个小哥告诉了我们公交车尾巴上能装两辆自行车的信息,在第三天帮了我们很多。 甚至公交车也是直接上渡轮的,有一路公交车就直接从Visby开到Fårö去。
过了海之后就没什么特别的了,从码头到住的地方也就是一脚油门的事情(哪来的油门?)。 我们选了最贵也是最核心的住宿:Sudersand Resort。 字如其名这是一个度假村的住宿。 这个度假村从camp site到宾馆都有,丰俭由人。 生活上算是挺便利的,小超市和入住的前台在同一个地方,营业到晚上9点。 我在那买了双拖鞋,还看到了北欧人玩乒乓球的形式:beer pong。 套装里有24个杯子和24个乒乒球,玩家按需将杯子摆到一定距离的地方、将乒乓球投进去就算赢。 你说这算也是能算个游戏的吧,这玩意卖139克朗。
同样有点坑的是前台隔壁的餐厅。
说是餐厅其实更像一个bar。
在H同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餐厅菜单上的食物基本上都是150克朗左右;这不比外面卖的便宜多了,赶紧点上,一份mini汉堡一份虾。
上来之后是这样的:
这个汉堡真的比我的拳头都小,非常精致、也非常迷你。 最后我们只能在迅速解决了这些之后回房间再煮两包泡面,以结束这罪恶的晚饭。
第三天
第三天任务非常轻,只需要沿路返回到Fårö码头那就是住宿的地方了。 这也是我们在掂量了自己几斤几两之后给自己的休息时间。 所以早上我们并不急着出发,而是先去了resort的沙滩逛了一下。 第三天开始天气就逐渐转阴了,加上早上的气温不高,所以沙滩的人也就不多。 我光着脚往海里稍微走了走,发现水温是相对比较低的。 如果我下海游泳的话需要一下去就不停地游,否则应该会被冻到。 考虑到还有两天的骑车任务,我当然是保守一点好了。
在resort走走逛逛到了中午我们才出发,在附近的Restaurant Fårögården吃了个午饭。 选择不多,我们点了一个哥特兰羊肉,一个鸡腿肉排;味道我觉得还不错,分量至少也比resort里面的大不少。
然后跑到一个风车和教堂前面拍了照片:
我挺喜欢把路牌戳我头上的,要不是风太大我就带着骑车了(bushi)。 以及这之后就马上把头盔的松紧带绑紧了。
这一天我们住在的Fårösund的Gotland’s Sports Complex里面。 这是个体育中心,有一个比较大的体育馆、小的球场以及散落在附近的房子。 我们就住在附近的房子里面。 从设施上来说我觉得这个Sports Complex是条件最好的一个,带独立卫浴、有厨房和洗衣房、住的人不算多不怎么会互相影响。
附近餐厅比较少算是一个缺点,但是不远处就有ICA超市,我们自己买回来做饭也是没有问题的。
体育馆的设施也是可以使用的(额当然这是另外的价钱),我们就在里面打了一个小时网球。
体育馆里面还挂着一件超级大的足球服,是2012年欧洲杯加上五个著名球星签名的样式:
但是我怎么总感觉这是影印上去的呢。
第四天
被动休息的一天。 人在河边走,难能不湿鞋。 在北欧一个星期要是一个下雨天都没有那着实是比较奇怪的。 这不今天就是下雨天了么。 窗外的雨声从我们前一天睡觉之后不久就一直都没有停过,直到早上9点多还有小雨。 顶着这样的雨骑车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加上H同学的背包并不防水),所以我们一致决定坐公交去下一站,Slite。 我一开始还很担心公交上的自行车位置不够,明里暗里想早点去公交站等着。 不过当时的雨还是大到只能让我们先去超市里面呆着买点东西,然后等雨小了再往车站走。 结果到站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个人带着自行车在那等着了,我暗叫不好。 幸好H同学一问,他是做另一路公交去Visby的,才反应过来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们这么奇怪去Slite的,就放心了。 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还没科普了某冷门游戏的现状,着实让我更新了一波知识,感觉卡牌游戏的脑子要长出来了。 然后公交车司机在发车前5分钟出现,帮我们将自行车抬上了架子。 他还问我们是不是去Visby的,我说不是,去Slite他还反应了好一会。
坐公交车当然爽,不过一般这么干的时候都是下雨的时候。 我们到站把自行车取下来的时候发现整个车都有些泥水,要擦擦才能坐。 好在住的地方离公交站很近,所以没怎么被雨淋到。
雨云本身也不大,所以在我们提前入住的一个多小时之后也转晴了。 Slite这个地方,抛开它的工业不谈,最大的的特色就是….泰餐馆。
对于一路上都是凑合吃泡面以及白人饭的我们来说这可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果然中午和晚上都在那吃了。 然后闲着无聊的我们又走去了Slite的海滩。 这个海滩去游泳的人当然比不上Fårö的人数,但是总是能找到一些很有趣的人。 我们刚走近海滩的时候我就被下图左上角的那俩人吸引了视线。
这俩人就露着个头在水面上,时不时聊两句天。 也不动也不游,我对着他们拍了好一会都没有什么动作;我都觉得这是不是一种秘密接头的新方法了。 有个人从岸边一直游到海深处的一个平台上,坐在梯子上发了10分钟呆,跳进水里游了回来。 三个小孩在码头这里对着水面研究了好久,才一个接一个地下了水;而他们地衣服还留在一个轮胎秋千上。
感觉这里地节奏非常的慢,所有人都有时间在水边或者水里花好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个动作。 挺好的。
晚上我们又去吃了一顿泰餐;我甚至点了个潮汕的粿条,也吃得挺带劲的。 (诶为什么我去之前还很有钱的,吃个饭回来之后就破产了)
第五天
今天的行程是从Slite骑回Visby。 原来的计划是跟着谷歌导航走,行程将近40公里而且有乡间小路。 得益于一路骑过来的经验,我们知道如果还走小路的话会更累而且耗时更长,所以干脆试试沿着148一路骑到Visby。 这个决定果然让我们省了不少事情,在上了148之后就没有任何的岔路,一直往前骑就好了。 同时路上的车不算多,有很多时间我们都是只有自己在骑。 最后是终于可以飙上30了,这是我唯一长时间挂在6档以上甚至可以8档骑行的地方。 坏处大概就是35公里不太够骑的,中间只休息了一次就到Visby了。
然后就是剩余时间以及第二天在Visby逛吃了。 总结如下:
- 餐厅Restaurang Alma’s不推荐,环境很好但是海风有的时候会很大,吹得人冷。午饭菜单选择少,几乎都是沙拉
- 餐厅Frimis Visby感觉一般。餐厅确实有一只全羊在被烤,但是烤出来的肉比较干,只有羊肋排比较好吃。跟500+克朗一个人的价格比起来不是很划算。
- 我们住的酒店是Lilla Gutebagge。不功不过吧,就是Visby外面的party声音一直到11点多才停,有点吵。
关于Visby
最后一天我们去了Visby的哥特兰博物馆,了解了一下哥特兰的历史。
中世纪之前哥特兰岛给现代人留下来的主要是一些石碑。 他们很喜欢画圆,在圆心到边缘处用弧线连接。 现在我们猜测这表示的是太阳。
图中最上面的就是太阳,下方的两个圆表示的是日出和日落。 中央的树是北欧神话的世界树,而人就在世界树周围用船穿行。 这个图其实让我想起了战神Ω,里面的北欧神话世界确实以世界树为中心、然后是奎爷带着儿子在划船。
另一个比较出名的标志是Looped square:
现在它最常见的地方是Mac的command键⌘,以及北欧国家道路旁边表示国家遗产的标志。 对于这些标志当时的用途,博物馆其实并没有讲得太多,只是说我们还不是很确定它们最初的用途。 这个时期的历史在博物馆主要就是一楼的一小部分、都是这种石碑。
到中世纪之后、哥特兰可以讲的内容就多了起来。 Visit Gotland这个杂志讲哥特兰历史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得从哥特兰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开始讲。
没有好吃海鲜的波罗的海横亘在东欧、北欧和中欧国家之间。 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塔林、里加、但泽、吕贝克、哥本哈根分布在波罗的海的周围。 哥特兰岛正好处于这些城市的中心。 对于处在海上贸易逐渐兴盛的中世纪商人来说,哥特兰岛就是一个绝佳的天然货物转运基地。 在上面既可以获得补给、又使得船只不需要横跨整个波罗的海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个地方对于当时的商人来说是必须要重视的。 所以Visby很早就有不少的德国商人在此活动,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汉萨同盟的城市之一。
来自ZDF的纪录片Die Hanse
发达的海上贸易给Visby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而汉萨城市的低税率让财富留在了Visby。
但是,汉萨城市毕竟只是一个城市。 Visby享受到的财富似乎没有给哥特兰岛其他地方的人,特别是农民带来好处。 1280年,Visby的居民开始修建城墙以阻止哥特兰岛的农民在Visby进行贸易;同时他们也尝试将哥特兰岛的贸易限制在Visby城里面。 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并在1288年导致了一场战争。 农民最初冲进了Visby,洗劫了一通之后撤了出去。 尽管双方之后发生了两场战役、最终在瑞典国王的调停(并收了Visby居民一大笔钱)下结束了这场战争。
之后的哥特兰岛的统治权几经易手。 14世纪吕贝克的兴起使得哥特兰岛在贸易上的重要性被削弱。 1350年黑死病开始在哥特兰岛上肆虐。 1361年,丹麦国王在哥特兰岛西南部登录并与岛上的农民进行了血腥的战争,最终占领了整个岛。 黑死病的战争的双重打击使得哥特兰岛的人口锐减;这也可能导致丹麦在占领了哥特兰之后对此几乎完全没有兴趣,连税都不带收的。 之后哥特兰岛成为了海盗的老巢、条顿骑士团的驻地、又被交易给了北欧联合王国,成为了北欧政治的玩物。
1645年丹麦和瑞典签署了布勒姆瑟布鲁条约,哥特兰岛被割让给了瑞典(或者说重回了瑞典的怀抱)。 虽然1679年丹麦在斯堪尼亚战争中又短暂夺回了哥特兰岛,但是那个时候的丹麦已经逃不开“打一场仗丢一堆国土”的命运了。 除了炸掉了哥特兰岛的城堡之外丹麦人并没有给这个岛带来任何正收益。
在之后的日子里哥特兰岛在贸易上的地位再也没有回到汉萨城市时代的程度;毕竟在船的速度和航程上来之后、继续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岛上面中转只会增加成本。
工业
说哥特兰岛什么都没有有点过分了。 哥特兰岛的旅游业和工业在18世纪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直至今天。
我们在骑车第二天经过斯图龙恩斯的时候看见了一座非常大的工厂:
这是芬兰石灰石开采公司Nordkalk的石灰石工厂。 这里的石灰石矿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大的石灰石矿之一。 这里的石灰石除了直接被开采之外,会被制成生石灰,用于水泥和化工品的制造。 公路的左侧应该是石灰石处理的设施,右侧是12堆开采的石灰石。 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我们经过的时候没有看到里面有人在操作。而工厂东边有一部分估计是已经开采完毕的土地,现在建了两条赛道用作了赛车场。 船运仍然是这个石灰石厂的主要运输手段,而Nordkalk也在工厂的岸边建了一个码头。 我觉得对面的卡帕尔港应该把港这个名头让给斯图龙恩斯。 顺便一提哥特兰岛的石灰石还是挺出名的:吕贝克12世纪地窖的地板以及圣玛丽教堂都是由哥特兰岛而不是吕贝克附近的石灰石做成的。
另外一个路过肯定不会错过的工厂就是Slite的水泥厂了:
在Slite的任何一个地方,只需要抬头,看到最明显的建筑肯定是这个水泥厂。 目前瑞典使用的大部分水泥都是这个厂生产的,它能日产7000吨水泥并顺便给哥特兰岛供电和供暖。 有趣的是这个厂的名字叫Heidelberg materials,海德堡材料。 估计德国人现在还在把持着哥特兰岛的某些方面。
水泥厂的4公里开外还有它的一个采矿区,可能是它有它自己的石灰石开采地。 我们最早的骑车计划是要沿着这个采矿区走好一段再继续向西回Visby。 虽然我现在挺好奇这段路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估计实际走起来会有点困难,特别是看着旁边就有个三五米高的人工悬崖。 最后是刚刚才发现的点:这水泥厂竟然有参观项目! 早知道就去看看了,反正在Slite也没事干。
一些奇怪的知识点
- 哥特兰岛每平方米马的数量是全瑞典最高的。我们在路上确实经常能看到马,路边也有标志提醒司机路上可能有马。
- 哥特兰岛夏天有一些“节日”,包括Stockholmsveckan和Almedalsveckan,一个是斯德哥尔摩的人去哥特兰开party,一个是瑞典的政治家去哥特兰开会
后记
就不再多叨了。 总之我觉得这次行程还是很开心的。 确实有计划不足之处,但是靠着运气以及路上跟人聊天获得的信息有惊无险地渡过,没有财物损失也没有人身事故(well瑞典的住宿费倒是可以被称作一种打劫…)。 能用一种不那么平常的方式去看看一个地方的现状和历史也让我收获了不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开始看看下次去哪好 :)